夏、秋季捕得蟾蜍后,将体表洗净,晾干,然后影响其耳后腺及皮肤腺,使之分泌浆液。 浆液须盛于瓷器内,忌与铁器触摸,不然易变黑色;并须当即加工,避免时刻过久而蜕变。
制法:先将浆液用铜筛滤净泥土及杂质,然后刮入圆形的模型中晾干,单调后成扁圆形团块或棋子状,统称为团蟾酥或团酥。如棋子状的亦称棋子酥。亦有将滤净的浆汁涂在玻璃板、磁盆或竹箬上晾干的,均呈薄片状,统称为片蟾酥或片酥;盆晒的亦称盆酥;箬晒的亦称箬酥。加工时,应留神勿使浆汁染入眼里,避免发生..,如已染入,可用紫草汁洗刷,有消.之效。

《本草纲目》:取蟾酥不一,或以手捏眉棱,取白汁于油纸上,及桑叶上,插背阴处一宿即自干,或安排竹筒内盛之,真者轻浮,入口味甜也。
或以蒜及胡椒等辣物纳口中,则蟾身白汁出,以竹篦刮下,面和成块,干之。 其汁不行入人目,令人赤.盲,或以紫草汁洗点,即消。
药材单调的蟾酥呈扁圆形团块状、饼状、棋子状或片状。表面亮光,有的不平而具有皱纹,淡黄色、紫红色或棕黑色。团块状或饼状者质坚固,不易折断,断面茶褐色,如胶质状而有光泽。片状者质脆易折断,红棕色,半透明。气微腥,嗅之作嚏,味麻辣。遇水即起泡沫,并泛出白色乳状液;用锡纸包碎块少量,烧之即熔为油状。以质明亮、紫红色、断面均一、沾水即泛白色者为佳。
性味:辛,温;有毒。
归经:归心经。
成效:清热解毒,消.止.,开窍醒神。用于中暑神昏,感冒、腹.吐泻,抗疾毒等。